4月23日,北京市建設工程物資協(xié)會組織全體工作人員到北京植物園一二·九運動紀念地參觀學習,旨在踏尋先輩足跡,重溫革命的“紅色”之旅,接受革命傳統(tǒng)和愛國主義教育。
“一二·九” 運動紀念地位于香山植物園櫻桃溝內(nèi),是為紀念1935年12月9日的學生運動而建立的。
此次參觀學習正趕上植物園內(nèi)的郁金香、牡丹、桃花、丁香、紫藤等共同綻放,大家乘坐協(xié)會統(tǒng)一安排的巴車抵達植物園后,一邊賞花,一邊走向一二·九運動紀念地,大概走了半個多小時的路程,就來到了綠樹環(huán)抱下的“一二·九”運動紀念地。“一二·九”運動紀念地由三座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小亭組成的。三角形代表著“一二·九”運動軍事夏令營時的露營帳篷;三個三角形則代表著“眾”,寓意廣大民眾的覺醒和人民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決心。亭子挺拔的建筑線條則象征了青年朝氣蓬勃、積極向上的精神。大小三個亭子的組合代表了革命傳統(tǒng)代代相傳,革命事業(yè)后繼有人。
整個紀念亭位于“保衛(wèi)華北”的石刻對面,入亭處寫有“勿忘國恥,圓夢中華”八個大字。亭子周邊是《銘記抗戰(zhàn)歷史,傳承愛國情懷》的主題展覽,展覽用翔實的數(shù)字和圖片資料為人們再現(xiàn)了那段崢嶸歲月,不禁讓人為之動容。在參天大樹的掩映下,亭內(nèi)的碑文、石刻和展覽,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責任的沉重。大家認真觀看展覽,與紀念碑、雕塑合影。
這次參觀學習是一次非常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,使大家在心靈上得到了一次深入的洗禮和升華,同時又鍛煉了身體。大家紛紛表示,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,任勞任怨,勤勤懇懇,盡職盡責!
——相關閱讀——
一二·九運動紀念亭: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紅色紀念地
北京櫻桃溝位于臥佛寺西北,也叫北京植物園櫻桃溝 ,是兩山所夾的溪澗,明代于山澗兩旁遍植櫻桃樹,因而得名;如今櫻桃樹已不復當年盛況,地名卻流傳下來;又名“退谷”“周家花園”,因富于野趣而著稱。櫻桃溝除了櫻桃之外,還有杏桃、迎春、海棠、牡丹、芍藥等花卉,依時節(jié)次第開放,只見山花爛漫,溪水淙淙,宛若世外桃源。
“櫻桃溝”之名最早見于乾隆御制詩。乾隆五十年(1785年)四月,弘歷駐蹕香山靜宜園時,曾到十方普覺寺瞻禮,并游賞水源頭、含碧亭等處,其“石壁臨天池”詩注曰:“臥佛寺西北櫻桃溝有泉至觀音閣,石壁下蓄有天池。”八十多年前,北京“民先隊”在此舉辦“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”, 燃起熱血青年的抗日愛國之情。至今這里還保留著兩處抗戰(zhàn)時期的遺跡,即“保衛(wèi)華北”和“收復失地”石刻。
1931年“九·一八事變”之后,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我國東北三省,隨后妄圖向關內(nèi)進攻,占領華北。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數(shù)千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示威游行,反對華北自治,反抗日本帝國主義,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,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,時稱“一二·九運動”?! ?/span>
“一二·九運動”以后,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形成了高潮,北平進步學生運動活躍。1936年2月1日革命青年群眾組織“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(民先隊)”正式成立。當年暑假,“民先隊”在香山舉辦“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”。參加人員有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、燕京大學、東北大學、中國大學、輔仁大學、師大附中、女一中等學校的民先隊員。夏令營從7月11日開始,每期10天,共約五六百人。
營員們在櫻桃溝水泉旁扎起營帳,打起地鋪,支起鍋灶,升起炊煙。在退谷亭內(nèi)吊起馬燈,圍起雨布,設立了夏令營司令部。擔任司號員的是北大教育系學生陸平,每日黎明攀上一塊巨大的巖石上,吹響軍號,喚醒營員們,揭開一天的緊張訓練生活。
夏令營的生活十分豐富,營員們學習軍事常識、游擊戰(zhàn)術,舉行軍事訓練和軍事演習,同時舉辦政治講座,聽楊秀峰、黃松齡等教授分析抗日戰(zhàn)爭的局勢,聽總隊長兼軍事教官白乙化等闡述軍事理論、作軍事報告。大家更爭相傳閱中共中央《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》《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》等當時很難見到的文件;熱烈談論紅軍北上抗日的消息和愛國志士的抗日活動;激烈爭辯當時的社會問題、理論問題。
一天午后,陸平同學站在退谷亭旁,吹過午休號,正欲返回指揮部休息時,突然聽到附近傳來陣陣的鑿石聲。他走過去一看,發(fā)現(xiàn)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生趙德尊正在用地質(zhì)系采樣工具,在一塊青灰色的巖石上刻鑿出一個蒼勁有力的“?!弊?,陸平心領神會,連忙接過他手中的工具,二人相互倒換著,在巖石上鑿出“保衛(wèi)華北”四個大字,且呈十字形排列。每個字闊約六七寸。隨后他們又在附近的一塊巖石上刻下“收復失地”四個字,這是當時每一個熱血青年發(fā)自心底的最強音。
經(jīng)過幾十年的風雨滄桑,“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”活動的遺跡逐漸消失了。1980年6月,北京植物園管理科櫻桃溝班工人在清除櫻桃溝溝旁的雜草時,無意間發(fā)現(xiàn)了溝旁的一塊大青石上面刻有“保衛(wèi)華北”四個大字。雖然經(jīng)過40余年,但石刻依然完好。時逢北京市領導劉導生(1936年任中共北平地下黨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)到櫻桃溝視察,證實“保衛(wèi)華北”四個字是1936年“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”活動時留下的。多年后又在櫻桃溝的一個土坡之下發(fā)現(xiàn)“收復失地”石刻,也是保存完好。
“一二·九運動”五十周年紀念前夕,有關部門發(fā)起倡議,決定在香山櫻桃溝建立一個“一二·九運動”紀念地,以緬懷革命先烈并啟教后人。1984年12月8日,舉行了隆重的“一二·九運動紀念亭”奠基典禮,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題寫了“一二·九運動紀念亭”碑名。隨后在櫻桃溝水源頭東側的平臺上,即當年夏令營活動的中心地區(qū),修建了主體建筑,即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。三角形是“一二·九運動”后舉辦軍事夏令營時露營帳篷的縮影。三個三角形組成一個立體的“眾”字,寓意著廣大民眾的覺醒和人民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決心。挺拔的建筑線條象征青年朝氣蓬勃、積極向上的精神。
如今,“一二·九運動紀念亭”已成為櫻桃溝的一處景觀和紅色紀念地。
(相關閱讀來源:百度百科、北京晚報)